首页

黑冰女王www.zyg01.com

时间:2025-05-29 23:41:34 作者:王沪宁主持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 浏览量:31863

  喝完瓶装水,把塑料瓶丢进可回收垃圾箱已是多数人的习惯。那么,被回收的瓶子去了哪里?7月23日,在福建泉州晋江市,记者见证了一个塑料瓶的绿色低碳旅程。

  晋江港益新材料集团港益纤维制品有限公司,一大早,10米长的挂车就停在了厂门口,车上满载着废弃塑料瓶挤压打包成的“瓶砖”。“这些长方体每块长1.5米,宽和高近1米,每天有200吨瓶砖运到这里。”港益集团总经理蔡金钟说。

  记者随运输车来到瓶片车间,只见巨大的瓶砖被拆开,五颜六色的塑料瓶进入生产线。生产线上,剥标机挤压、摩擦,将瓶子上的标签剥离,瓶子随后进入分选机。分选机自动将瓶子按蓝色、白色、绿色和杂色分类。分类后,瓶体进入高速旋转的破碎机,破碎机刀片将瓶子连盖一起切成了碎片。

  紧接着,碎片进入清洗机清洗、消毒、烘干。神奇的是,清洗环节,利用密度不同的原理,顺便就将瓶身碎片和瓶盖碎片分离了。瓶身碎片就是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料。

  “以前这些都是靠人工,不仅慢,能耗、水耗也高。”蔡金钟说,那时,将1吨瓶子处理成瓶片需用新水1.5吨、电270千瓦时,生产线上需要75名工人。“一开始这一行有很多小、散、乱的企业,不做污水处理,成本就低。”蔡金钟说。

 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,一批“散乱污”企业得到治理。“很多不规范的企业关停了,留下来的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环保。可以说,生态环保领域的改革,推动着整个行业在进步。”蔡金钟说。

  说话间,瓶片被送到涤纶车间,在圆柱形的巨大转鼓里进一步干燥,然后被加热挤压成熔体,输入纺丝机,变成鱼线一样细的透明纤维,再经过牵伸、卷曲、定型,最后根据需要被切成不同长度的涤纶短纤。这种再生纤维供其他企业用于鞋用无纺布、汽车内饰等的生产,受到不少知名品牌欢迎。

  日常生活中,人们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“新时尚”,让各式各样的废旧塑料瓶,就这样奇妙地变成一团团纤维,加入了绿色化生产的大循环,又回到我们的生活中。“瓶盖可以卖给别的企业加工成安全网,标签可以加工成拖鞋填充物。一个塑料瓶,全都用上了。”蔡金钟说。

  20多年前,蔡金钟和丈夫创业办公司,涉足鞋用无纺布行业。后来,开始以瓶片等为原料生产再生纤维;2016年引进整瓶清洗线开始生产瓶片,将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延伸。从摸索着创业,到拿下鞋材用无纺布的“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”,蔡金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。

  科技进步给港益集团注入发展新动能。在晋江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牵线搭桥下,港益纤维与有关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,研发新产品、新工艺。经三次技术升级,整瓶清洗线实现自动化。蔡金钟说:“如今,把瓶子变成瓶片,水电费都省了一半,人工省了2/3。”

  作为再生纤维重点企业,港益集团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、高新技术企业,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。去年,集团共利用废塑料瓶约27亿个、废布边角料4万多吨,生产涤纶短纤约10万吨。

 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,晋江市出台《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若干措施》。泉州市委常委、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说,全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
  面对未来,蔡金钟充满信心:“国家重视绿色低碳发展,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再生资源行业未来一定会更好。”

  来源:人民日报 【编辑:王超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清华大学文生视频专利公布

在产品上推陈出新,在外贸业态上顺应潮流。多年来广交会始终秉持“广交世界、互利天下”的理念,持续帮助企业扩大贸易“朋友圈”,成为“友谊的纽带、贸易的桥梁”。

台生带亲笔信接机马龙:曾到大陆交流 也欢迎大陆年轻人来台湾看看

先民采用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传承至今: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茶林,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,使茶林处于森林的保护之中。同时,人们选择性地砍伐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植物,保留遮阴乔木以提供茶树最喜爱的漫射光;在古茶林中多植桂花树、多依树、樟树,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,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,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。茶林最上层是高大的乔木,中间是以茶树为主的小乔木和灌木层,地面是草本植物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一起养护着土壤,提供茶树所需的天然养分;生活在森林里的昆虫和鸟类,会帮助茶树免遭害虫啃噬。天然农法使古茶林得以维系生态平衡——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,让茶树活力十足地生长在立体森林生态系统中。

道中华丨广西大粽美味可口

谈及《全球公共安全合作概念文件》,曾伟雄表示,在去年论坛《“公共安全”概念文件》的基础上,我们广泛调研、深入研究,针对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公共安全威胁,结合当下世界各国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,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全球公共安全合作举措。

“美美与共道中华:中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”主题对话会在北京召开

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集团首席承保全球首个“核热光储”多能互补示范项目—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、中国星网高轨卫星等大国重器。加大产业保险供给,大力推广产业园区保险综合服务方案,为12.7万家园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7.4万亿元;大力推广专精特新企业综合保险、产业园区保险,承保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分别为7.62万家和4.58万家。推动设立现代化产业基金,整体投资规模100亿元,重点投向聚焦现代化工业、现代化农业、现代化服务业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领域。服务乡村振兴,农业保险为4,179万户次农户提供农业风险保障1.47万亿元,海洋牧场保险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,在浙江落地全国首单服务“千万工程”专属产品“新农综”,在广东、江苏签发全国首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保险;对国产自主可控领域加大产品供给,推动上海汽车芯片专属保险首单落地。服务科技自立自强,丰富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保险产品,在江苏落地全国首单中试综合保险,在广东、上海等落地全国首批专利、商标海外布局费用损失保险。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投资资产规模369亿元。服务增进民生福祉,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,共承办各类社保业务项目超千个,为近10亿人次提供风险保障,长护险项目服务覆盖7,871万人次,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新单保费增长66.1%;新市民服务覆盖962万人次,开发“青山在·收入保障险”“回乡福”等服务新市民产品。第二支柱年金管理资产规模6,000亿元,较年初增长4.9%;支持增进民生福祉投资资产规模2,854亿元。服务绿色发展,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与ESG工作顶层设计,集团签署联合国可持续保险倡议(PSI)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,绿色保险业务提供风险保障111.9万亿元,新能源车承保数量同比增长59.6%,支持绿色发展投资资产规模996亿元。积极推进绿色运营,人保财险厦门集美支公司建成保险业首家“碳中和网点”。服务安全发展,地方性巨灾保险覆盖范围拓展至17个省93个地市,推动全国首单全灾种、广覆盖、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在河北省落地,一张保单覆盖全省7,400多万城乡居民,积极发展服务社会治理类保险,为16.4万家企业提供安全生产责任风险保障4.5万亿元。服务区域发展,为京津冀、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国家重点区域建设提供保险支持,在上海高水平建设航保中心、科保中心和再保中心,新模式运营加快落地。设立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基金,整体投资规模120亿元,重点服务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。服务“一带一路”,中国海外利益业务覆盖119个国家(地区),提供风险保障9,968亿元。

投资中国 加码中国 深耕中国(锐财经)

不论在日常出车中,还是在公益事业中,滴滴女司机们都全力以赴,绽放光彩。2023年,有2940名滴滴女司机获得过乘客的电话表扬与致谢,更有79名女司机参与到滴滴保障车队与滴滴公益救援队中,驰骋在城市出行保障、灾情救援的第一线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